2012年5月23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发布《2011年全国专利实力状况报告》(下称《报告》),北京市专利综合实力排名第2位。在5个一级指数和34个二级指数中,各项指数相对均衡,全面反映了北京市知识产权工作创造有力、运用有成、保护有效、管理有方、服务有心的面貌。
政策引领,发明专利遥遥领先
2000年,北京市出台《北京市专利申请资助金管理暂行办法》,每年市财政拿出3000万元对专利申请人进行资助,用以鼓励发明创造,提高北京市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2007年,出台《北京市发明专利奖励办法》,设立“北京市发明专利奖”,评选表彰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具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发明专利。这些政策的出台有效的提升了企业、科研院所和个人研发和专利申请的热情。2011年,北京市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4万件,达到4.5057万件,占全市专利申请量的57.8%,是全国唯一一个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当年专利申请量半数的省市;授权量15880件,占全市专利授权量的38.8%,所占比重在国内各省市中排名第一。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6.78件,在全国遥遥领先。
先行先试,专利运用能力突显
在《报告》中,北京市专利运用指数位列榜眼,中国专利奖获奖指数第一,凸现北京市专利质优的特点。此番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项先行先试的政策引领。北京市是最早开展专利质押贷款工作的省市,探索了银行+中介(评估机构及律师事务所)+政府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北京模式”,并带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在全国多地推进。2010年8月,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了《北京市专利商用化促进办法》,对符合条件的专利转让或专利许可行为给予资助。2012年,专利商用化促进工作的专项资金规模扩大到1500万元,大幅提升专利技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作为专利运用的重要指标,2011年,北京市专利技术合同共成交1169项,占全国专利技术合同成交总量5565项的21%,专利技术交易金额共计为139.02亿元,占全国专利技术交易总额357.06亿元的38.93%。同年,北京专利技术已输出到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及国外地区。
强化保护,行政司法双轨并行
《2011年全国专利实力状况报告》反映出北京市知识产权以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并行发展、渠道畅通、知识产权保护预防体系作用明显的特点。其中,北京市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指数名列前茅,体现了行政保护渠道畅通和知识产权部门的良好服务。目前,北京市在雍和园、海淀园、丰台园、石景山园等分园区建立12330工作站总数已达32家,全面覆盖了中关村“一区十园”和部分高校;电话接听总量4.6833万次。知识产权部门服务意识与能力得到广泛认同。近年,北京市先后出台了《北京市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北京市大型商业零售经营单位知识产权保护指导规范》、《北京市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合同》示范文本等地方法规政策文件,建立了大型商场专利动态监控系统,积极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预防体系,规范了市场竞争主体的行为,提高了市场主体保护能力。在展会执法方面,遵循“事前进行预防宣传,事中全程介入,事后深入总结经验”,遏制纠纷的发生。今年的“京交会”,创下了601.1亿美元交易额的服务贸易交易会知识产权“零投诉”的奇迹。2012年10月,北京市与天津市、河北省、等九个省市知识产权局的代表共同签订了《九省市专利行政执法协作协议》,在专利执法办案协作、重点案件协作、重点展会执法协作、共同研究解决执法实务问题、信息沟通等方面开展协作,并专门开发了执法协作网络信息交流平台,通过执法协作办公、执法人员交流、执法重点案件信息沟通、执法实务问题研究等功能,力图实现提高移送案件办理效能,执法人员实时沟通的目标。
完善体系,区县工作齐头并进
多年来,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加强组织领导,指导区县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健全由区县主管领导负责的知识产权战略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协调力度,形成部门协作的联动机制,全面推进各领域知识产权工作。全市有13个区县制定了知识产权方面的扶持政策,政策支持涉及到知识产权(专利)申请、转化、专业服务、质押融资等方向。为深化首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 2010年,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组织实施“十七个一”专项工程,在其引导下,全市16个区县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根据本区域工作重心和经济布局特点,分别确立了一项知识产权融入区域经济的特定专项,以重点突破、专项带动的方式,将知识产权战略做深做实,实现了知识产权工作重点从知识普及、提高意识层面向专项化、纵深化方向推进的根本性转变。
优化环境,管理服务优势明显
在《报告》中,北京市专利服务指数名列前茅,专利管理工作整体发展均衡,优势明显。一直以来,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强化服务角色,不断加强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央在京单位、中小企业的服务力度。在服务中央在京单位和中小企业方面,北京市以试点示范夯实工作基础,以知识产权托管助推区域发展,以知识产权联盟工作服务产业发展,使一些知识产权产权优势明显的企业表现出很强的抗风险能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取得了大量的关键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北京金伟晖公司是一家从事石油化工与新能源领域技术开发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先后成为北京市专利试点单位和专利示范单位。通过专利试点、示范培育,截止到2011年4月,金伟晖公司拥有国内外专利180件,国外发明专利42件,标准126项。同样是通过试点、示范企业的培育,新奥特(北京)视频技术有限公司从2007年8月份以前的零发明专利申请,发展为如今申请发明专利1100多件,累计授权100件的企业。在几年的知识产权管理中,累计引进风险投资6000万美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1000万元人民币。作为首都,北京市在专利代理机构、专利代理人数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2007年,北京市设立全国首个知识产知识产权预警和应急救助专项资金,引导知识产权中介机构服务北京市重点行业涉外企业的预警和应急救助; 2008年4月,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知识产权托管工程试点,有效利用本市发达的知识产权中介资源帮助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工作。通过开展托管工程,入托企业培训率达99%,专利年申请量增长超过70%,入托企业专利创造能力明显提升,帮助一批企业实现了专利申请零的突破。2011年,北京出台《关于促进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深化举措助力知识产权服务业强势发展。
站在新的起点上,北京市正以更富激情的创造活力,更加成熟的运用手段,更强有力的保护办法,更有成效的管理措施,更为全面的服务体系,将一幅宏伟的知识产权蓝图徐徐展开。